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大家关注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大洋镇南溪村:东南边陲的独特小镇

    信息发布者:潘云川
    2018-09-05 20:08:23    来源:美篇   转载

    原标题:《走遍缙云之六十八》南溪村(大洋镇)东南边陲的独特小镇


    作者:陈育斌(走遍缙云)

    地处深山空气好,清清南溪村边流;

    潘金二族共建祠,留名千古众人知;

    层层梯田层层绿,茭白收入真不少;

    建设乡村有思路,干部带头村民拥;

      那日恰逢星期天与缙云县近民法律宣讲团的人员一起前往南溪,心情有点小激动。从大洋镇出发沿山路盘旋到了隘口顶,此时海拨表已显示1100多米,然后就是一股脑的下坡,沿路之上层层绿色的梯田上都种植了茭白,微风袭来带着茭白的味道甚是好闻,就这样顺着盘道下到了底,路旁一条小溪流弯弯曲曲、溪水潺潺,里面还不时游过几条红鲤鱼。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架在小溪之上,溪对面便是一户户人家,正所谓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这样吗?

    正值茭白收割期,一袋袋整齐的茭白就放在路边等客商过来收购,村民的脸上个个洋溢着开心的笑容,数着辛苦换来的钱心里特别的美,一切的劳累此时已是烟消云散。

    再向前走便到一处操场,也是南溪车站,停好车下得车来,抬头一看,两间祠堂并排就矗立的眼前,精雕细琢的横梁、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刻,呈现在人们面前,此时祠堂门上着锁,无法进去观赏。热心的村民得知我们前来采风,便去找钥匙开门给我们看,此是后话暂且不表。

    基本情况

      浙江省缙云县大洋镇南溪村位于大洋镇东面9公里处,由南溪、东余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,村驻地在南溪村。共计750余户,人口2273人,有15个村民小组,其中党员69人。耕地面积1567亩,其中水田597亩,旱地990亩,山林面积辽阔共计21692亩,正所谓靠山吃山,南溪人在山上大做文章。常年外出的有1080人,分布在全国各地经商,特别是北京一带有更多的南溪人在北漂创业。

      建国初,南溪乡开始设立,南溪村是南溪乡政府所在地。

    1956年与木栗乡合并,称木南乡。    

    1958年属大洋公社木南管理区。    

    1961年改称木南公社。    

    1962年6月从木南公社析出为南溪公社。    

    1983年夏称南溪乡。下辖南溪、鸟下、东余、黄寮、木西花、新路6个村。

    2008年,缙云县乡镇规划调整,南溪乡撤并至大洋镇。    

    2010年,行政村规划调整,南溪村与邻村东余村合并,村名依然称为“南溪村”。

    潘金二姓共用的祠堂

      前面说过祠堂门上锁,热心的村里去找钥匙,不多会便找来了一把钥匙。此时我心想:“明明是二间祠堂,却只找来一把钥匙,那另一间祠堂岂不是看不到吗”。正在我想的同时,村民打开了祠堂的大门,进得门来一看,倒是吓得我一跳,二间祠堂里面竟然是通的,再定晴一看中间的分割处只有柱跟柱子挨在一起却没有墙。“见过祠堂千千万,却没有见过祠堂不用墙”,我想原因只有一个,那就是二姓族人都不排外,都把对方当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,只有这样才能和平共处。我想象这样的祠堂在缙云县也难寻、在浙江省也难寻。

    细细观看里面的结构,两祠堂基本一样,只是一间上挂“兵部尚书”的牌匾,而另一间上挂“吏部尚书”的牌匾,这说明潘姓前辈与金姓前辈的辉煌历史。

    祠堂的外墙全部都用硬石块砌成,久经风雨仍坚固如初。门头也都雕龙画凤、气度不凡,里面正堂安放着老祖宗的牌位,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,天井的桅杆座气派有加。一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赞叹,此真乃人间奇迹也。

    潘氏源流

      唐武周时,潘济(622~716)以明经举为浙江提举,居钱塘样沙坊百花园。退职后放怀山水、寄情花鸟,因前往温州雁荡山,遇风雨迷离,停骖箬川(大洋后村),数旬不得前行。便自思性格怪僻,与世不合,宜敛迹深山,何不就此居之?“遂构数间,且筑书舍”,自号飱霞道人,左琴石书,以为终年之娱,谢世之所。数载后,由族人迎归钱塘。后潘济将离世,遗语儿孙,言自箬川返归钱塘,乃迫于族人之情,然“予每形于梦中,未尝不在彼此。吾既有夙缘于彼,吾子孙当彼此发迹乎!尔等其无忘之”。

    越5世,有孙潘谋、潘泰二人。潘谋(792~888),字存诚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。潘泰(805~880),字存亨,仕金陵太守,率兵抵御黄巢军,其子潘梦、潘祥、潘瑞、潘兆四处逃避,潘梦(824~905)感念祖先遗址,复迁箬川,即箬溪,潘梦为迁缙1世祖。

    至南宋,潘梦13世孙潘焕与弟潘坦迁于南溪。

    金氏源流

      南溪金氏系汉代金日蝉之后。唐时,金登由内翰贬为括苍司马,复授金华剌史,遂居金华。宋时,金登25世孙登云,居永嘉梅溪,生三子:长紫霄,次黄桂,三翠柏。元末明初,紫霄5世孙金孝义,字文理,号玉田,任杨州刺史,所生八子,第七子金中厚迁居缙云南溪,传四代绝;长子金中立有子金生,明成化年间(1465~1487)亦迁居南溪。嘉靖年间(1522~1566),金全生有孙秉格、秉宰从南溪迁仙居金村,又有秉亨迁仙居六都,秉楷迁缙云稠门。

    金登云次子黄桂,迁仙居县尉,居永嘉界坑,其6世孙金叔宾于元末明初从永嘉溪下迁居缙云南溪,

    独特的方言

      初到南溪让人感到非常意外,南溪居然有四种风格完全不同的方言。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溪乡独特、与众不同的地理文化。因此,地处与仙居县相邻的东余、新路两个村的村民,就说带仙居腔方言。地处与永嘉县相邻的黄寮、木西花两个村的村民,就说带永嘉腔的方言。地处与本县大洋镇所在地前村相邻的鸟下村,就说带缙云腔的方言。不过,这些村庄村民在说外埠方言时,发音都不怎么标准。    

       据潘云川的资料介绍,南溪村的方言,居然独树一帜自成一派,不但非常的生硬,而且非常难懂也非常难学。在本县之内,根本找不到与其相似的方言腔调。竟然连来自县城方向、初来乍到的人们,来到南溪走访。如果当地人不学会一些本县方言与其对话的话,彼此之间根本无法交流。    

        一个不到二千人口的小山村,竟然拥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方言。南溪方言到底出自哪里?恐怕没有人能知道答案,有待慢慢考证。

    革命先烈

      潘善春:南溪人。民国17年(1928)在永嘉县上董村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浙南红军游击队,奉命回家乡发展队伍。经四处奔波组织,率南溪、八尺、外前、木栗、湖西、东余、黄坛和仙都陈坑等地百余农民,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团第三连,受任连长。曾带领队伍先后袭击青田大源、丹头山、大田、平溪、小源等地方武装,打击土豪劣绅,召开群众大会,宣传共产党主张。加入中共组织后,其家成为秘密活动据点,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和军政部主任陈文杰多次以此为会议地点,部署工作。1930年8月31日,红十三军攻打缙云县城,率部从南溪出发,取小道经项山、洋潭头,从东门攻城,为胜利占领县城英勇奋战。12月不幸被捕,英勇就义,名垂千古。

    包棕用的箬叶

      南溪村山林资源丰富,一个二千多人的村庄竟然有2万多亩山林,山上布满各式各样的植物,有油茶树、有杉木、松木、还有其他的的阔叶树,但更多的是野生的箬叶。

    说起箬叶的用途可大了,包棕子、炊糕都用它,还有造房子有上梁时垫梁之用,还有人感觉到头昏脑涨之时点几张箬叶烧来去邪之用。

    每到箬叶成熟时,南溪的父老乡亲们就不辞辛苦到山上去採箬叶。採箬叶可不是简单的活计,一要选取无破损的叶子,二要大小均匀。而且採来之后还要用稻草整齐的一把一把捆起来,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,再拿去卖。一来方便了用箬叶的群众,二来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,是件皆大欢喜之事,何乐而不为呢。

    立夏果

    南溪特有传统节日--立夏

    在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看来,立夏,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而已。是一个并不值得庆贺的普通日子。而在地处偏僻的南溪村来说:却是一个千百年来老祖宗遗传下来的、一个比较传统却非常麻烦的佳节。就在这些天,人们都会去做一种“立夏果”(当地人叫点心儿)的传统美食。    

    南溪村民制作“立夏果”,虽然程序非常的繁琐麻烦。可是,人们忍耐不住它的美味诱惑。似乎都对它情有独钟,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去制作它。因为,一年四季。只有在春夏之交的一段时间里,才能吃到它。    

    首先,人们要去海拔一千多米高山上的丛林中,寻找一种当地人叫“山紫被”的野菜。这种野菜叶片很大,最长的有30厘米,宽20厘米。上边是翠绿的,下面有细短、毛茸茸呈白色“绒毛”。(至于这种叫“山紫被”的野菜学名叫什么?求赐教!)    

    这种野菜不好找,如果采摘时间过早。那么,叶片太小。如果采摘时间过晚的话,那么野菜就已老化。最佳采摘时间只有在立夏前后那段时间里才能食用。现在,南溪村有部分村民已经把它移植在自家的菜地里了。    

    “山紫被”找来后,挑去杂质洗净。放在石臼里捣碎。然后,放在蒸桶里混合用热水捏成的糯米粉块一起蒸。等到米粉块熟透,“山紫被”蒸烂。再次放在石臼了反复锤捣均匀后取出,放在容器里,盖上湿毛巾,存放着备用。这时候的立夏果,还是一团翠绿的、非常有韧性的大米粿。     

    接着,先去制作一些豆沙或炒制一些带咸味的菜当馅料。(咸菜馅料的原料大多数是:新鲜竹笋、猪肉、豆腐、粉干、大葱)馅料准备好以后,拿出大米粿。用手抓一块大小合适的米粿。用双手搓圆后,慢慢的从中间往外捏,把米粿捏成厚薄均匀,像一个碗的形状后,放馅料进去。然后再把“碗口”捏粘在一起包严,然后,再用双手搓圆。最后,再放进一个专用的、当地人叫“月糍印”的饼模里印制一下。    

    立夏果从饼模里拿出来后,在蒸笼里铺上一些刚刚从山上采回来的松针。或者是在每一个立夏果下面垫一张、已裁剪好大小一致的正方形箬叶。再次放在锅里蒸。一直到熟透为止。据说:用松针垫底蒸制出来的立夏果,不但不沾蒸笼,而且还会使其表面更加翠绿。色、香、味、更全!     

    就这样,经历过十几道工序后,制作的立夏果终于新鲜出锅了。     

    其实,这样的立夏果制作方法,与本县其他地方制作的清明果方法大同小异。不同的是:南溪人们在清明时节不流行制作清明果,而是在立夏节做。另外,所用的材料是:生长在一千米的高山上的,对周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的“山紫被”。而其他地方制作清明果的材料是:艾草嫩叶。(当地人叫“棉蓬)    说句实话,南溪人们制作的立夏果。入口比其他地方人们制作的“清明果”更清香!更有韧性,更美味!    

    (资料来源:浙江在线网、缙云报。作者:潘云川)

    年轻的村干部

      金剑锋书记带我们走遍了南溪的大街小巷、明堂故里,一路之上给我们介绍风土人情,说得最多的还是怎样想方设法建设好南溪。南溪原先是一个乡所在地,其优势就是人口多、资源丰富,他说“人多力量大,钱多好办事”,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。

    该村的副书记金剑锋和村民主任潘军光都是1978年出生的年轻人,有思想有干劲。而且他们都放弃自己稳定的事业,准备回乡大干一场,是一些为村里为村民办实事的年轻有为的干部。相信南溪村在这样有信心和责任心的干部的带领下,定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,相信南溪的未来是一片光明,乡村振兴也会卓见成效的,让我们试目以待吧。

      南溪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,如几个古老的名堂就有鲜为人知的传承故事,还有南溪北保殿沧桑的经历,更有那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源远流长,总之想要知道南溪的故事,就请你亲历南溪,去看看独一无二的祠堂,去了解南溪的方言。告诉大家南溪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,光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9人之多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2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